河南新增12例本土/河南新增本土病例1个情况
9
2025-08-01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在今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和《中国企业调查概况报告》中,上海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企业感受度?昨天(7月30日)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情况的报告。
惠企政策服务有了突破
《条例》实施以来 ,本市政务服务便利化持续提升,“一网通办 ”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范围进一步扩大,首批“13件事”、第二批“8件事 ”全部落地上线。政务服务水平也持续提升 。累计推出71个市级重点“一件事” ,平均减环节、减时间 、减材料、减跑动达50%以上,累计办件超2850万件。
此前,一些企业反映政策“找不到、看不懂 、用不上” ,如今惠企政策服务有了突破,今年4月上线全市统一的惠企政策服务平台“随申兑 ”,实现企业找政策、问政策、兑政策 、评政策的一站式服务。同时 ,推出“政策演算器”功能,提升受众企业“画像”和精准匹配能力,对具备数据支撑条件的普惠性政策 ,尽量纳入“免申即享”,对尚不具备条件的,简化申报流程、力争“直达快享 ” 。截至6月30日 ,完成1923个政策智能拆解,市级部门推出158项“免申即享”服务,服务企业超270万次。
“政策传导和落地效能还有待完善。”一些代表提出,有的政策新旧衔接不畅 ,有的缺乏精准性,有的推广不够,有的要求申报材料复杂、审批流程长 ,建议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完善跨部门 、跨层级的公共数据协同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为企业提供更智慧、更便捷的政务服务 。
建立激励相容、尽职免责机制
“企业创新需要容错机制的支持。”市人大代表韩威举例说,一些初创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专业财务团队 ,在申报材料中出现无心的技术性错误。这些微小瑕疵可能在系统中留下记录,成为企业后续申请重要项目时的障碍 。“针对这类非主观失误,建议给予适当的包容空间。既保持监管的严肃性 ,也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保留必要弹性,避免因微小失误而影响优质项目的发展机会。
针对企业反映的痛点,本市不断优化监管执法,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 ,发布35份轻微不罚清单,并依法明确12类情形不予实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在此基础上,针对涉企检查中存在的“重复查 、多头查、随意查”问题 ,今年1月1日起,全面推进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全面推广应用“检查码 ”。截至6月底 ,本市累计发送检查码28.1万个,涉及企业19.2万家,企业对行政检查的认可度达99.76%。
不少代表为“检查码”的推广应用点赞 ,同时建议优化检查码制度,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委员们还建议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管,加强新产业新模式的制度供给 ,建立激励相容、尽职免责的配套机制,提升企业感受度 。
强化公平竞争,聚焦平等保护
本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 、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期盼仍存在差距。“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审议中一些委员提到 ,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有的银行线上审批额度小,线下审批时间长 ,贷款门槛比较高 。建议持续改进融资服务,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贷款规模,激励金融机构和政府性基金敢于“投早投小 ”。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将强化公平竞争,打造高效有活力的市场化营商环境 。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 、新经济市场准入环境。同时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机制 ,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获取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加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同时 ,聚焦平等保护,打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高水平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常态化修改,为对标改革和难点瓶颈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