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程“手机微乐麻将万能挂”(详细辅助教程)
7
2025-08-09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的重大事件。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珍贵文献的流散 。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度如“文化拼图 ”的碎片,散落全球。
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一批极为珍贵的孤本和珍品 ,在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守护下,最终辗转安家于辽宁省博物馆。如今,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努力下 ,这段百年前的传奇故事有了新的续篇——《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出版,并于昨天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新书首发暨座谈会,让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化碎片”得以完整呈现 。
流散珍宝如何在辽宁安家
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的这批敦煌文献 ,是这幅宏大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这批文献的收藏,离不开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罗振玉的贡献。作为一位倾心于古物搜集与整理的大家,罗振玉在敦煌文献被发现后 ,一方面呼吁保护劫后余存的文献,另一方面则悉心购藏流散在外的珍品 。1928年,罗振玉携其收藏移居旅顺,使得这批珍贵文献得以在东北安家。
在他去世后 ,这批藏品几经流转,最终主体部分被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妥善收藏。这批文献不仅流传有序,且不乏许多品相完好、书法精湛的珍品 ,是研究敦煌学 、鉴藏史的极其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
高清全彩让千年古籍“活”起来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是“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 ”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这一工程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系统整理散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 ,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该书项目自2023年3月启动,历经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于2025年1月正式出版 。
?
出版方上海古籍出版社与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团队通力合作 ,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这部巨著保驾护航。全书共5册,收录文献编号110余号 ,图版约1400幅,绝大多数为首次完整刊布。团队在整理过程中,不仅对文献进行重新编号、定名,更结合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 ,撰写了详细的研究性叙录。在技术呈现上,更是力求让读者能亲手“触摸”到千年前的古籍原貌——无论是文献的纸张颜色、墨迹立体感,还是原卷的题跋 、修补痕迹 ,都得到高保真的呈现 。
?《大乘起信论广释》
这批文献中不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孤本和珍本,如《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上并序,是目前唯一所见的卷次为“上”的孤本。而唐代的《恪法师第一抄》 ,则以其精湛的草书技法,成为敦煌写经中的经典,也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散落的文化拼图逐步归位
此次《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 ,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看来,其价值和意义远超普通古籍整理 。
首先,它让散落的“文化拼图 ”逐步归位。 长期以来 ,国内地方馆藏的敦煌文献如同散落的边缘拼图,其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彰显。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更通过跨国缀合研究 ,为敦煌文献的国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推动了敦煌文献的全面整理与刊布进程 。
其次,它创造了散藏文献整理的“辽博范式”。 本书不只是简单的影印 ,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馆藏品特点的高水平、系统化的整理标准,为后续其他散藏敦煌文献的整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
最后,它彰显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使命担当 。馆藏古籍的文物属性 ,使得大众难以直接接触。而出版则让古籍化身千百,得以新生。全彩高清的图版,让更多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能有机会跨越时空 ,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套书的问世,无疑是“保护为先、整理为要 、利用为本”这一古籍工作核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套《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是上海与辽宁两地文化合作的硕果 ,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更让沉睡于博物馆的千年瑰宝在今天绽放出新的光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不朽。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