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区市新增确诊26例:本土7例,31省区市新增确诊57例 其中本土38例】
6
2025-08-04
中小银行的做债热情,在7月创出年初迄今新高 。
记者查阅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现券买卖数据,发现在今年7月 ,城农商行合计现券交易金额再次突破17万亿大关(上一次是在一季度末),约为17.24万亿元,且继续高于大行和股份行合计现券交易金额。
这背后 ,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信贷投放缩量、大行下沉挤压、跨区展业受限的影响叠加,让中小行或主动或被动,更加有冲动进行金融投资(尤其是债券投资)来扩容资产 ,扩充收益。
而一个现实中鲜活的注脚是:记者近期走访了三家西部城农商行,其中有两家均告诉记者,其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资产规模的增量 ,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靠“投债” 。
现券交易进入“热情七月”
记者查阅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相关数据,来复盘年初至今机构分主体现券买卖的表现(即买卖方向交易的总和)。现券品种包括政金债 、国债、同业存单、地方政府债 、中期票据、二级资本工具、超短融、TLAC非资本债券 、资产支持票据等。
城商行在今年前7个月的现券买卖规模分别为64552.77亿、74994.44亿、104174.19亿 、89224.96亿、86214.04亿、100534.48亿 、109175.2亿元;农商行在今年前7个月的现券买卖规模分别为44457.04亿、45297.66亿、66608.66亿 、66788.82亿、57406.44亿、62537.76亿 、63199.86亿元 。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分析出,城商行和农商行阵营两者的现券买卖行为一致性较高:
两者均在一季度现券买卖规模逐月升高 ,在二季度出现分化波动;两者年初至今的现券交易规模低点均出现在一季度;两者均从五月开始,现券交易规模连升两月,并在7月份创出年初迄今新高。
如果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现券交易总额合并计算,会发现两者买卖债券势头凶猛 ,只在今年1、2月份合计交易规模低于大行和股份行,其余月份均不同程度高于二者合计。
记者近期走访了三家西部城农商行 。其中一家城商行在二季度的资产规模增量为约500亿元,环比增速为约11%。该行高管告诉记者 ,此500亿元资产增量结构中,一半为贷款投放,一半为债券等金融资产投资。
无独有偶 ,另外一家农商行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行金融投资占比增幅明显。“我们扎根本地,不能跨区展业 ,大行又挤压得比较明显 。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稳抓债市行情,投资业务上得比较快。 ”该行一名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结构性“资产荒”趋势很难缓解的眼下,城农商行们 ,很大概率会继续成为债市的绝对主力 。据记者了解,不少城农商行自营资金偏爱配置同业存单、国债、证金债等品种,有些也配置了超长期国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农商行受限于白名单限制 ,只能投资利率债。
金融投资占比同比上升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金融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达到近年新高的趋势,就已经显现了——有30家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据总资产的比重超过了30% 。
据记者梳理 ,2025年一季末,A股上市银行中,有29家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据总资产的比重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高 ,且涵盖各类型银行:包括国有大行中的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601988)、农业银行、建设银行 、邮储银行;股份行中的招商银行(600036)、兴业银行(601166)、平安银行(000001) 、浙商银行、民生银行(600016)、浦发银行(600000) 、中信银行(601998)、华夏银行(600015)等;以及城商行中的重庆银行、厦门银行 、兰州银行、江苏银行(600919)等。
其中,重庆银行金融投资占比提高的幅度最为明显。截至2025一季度末,重庆银行金融投资余额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227亿元 ,增至385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33.71%,提高了7.71个百分点至41.42% 。
值得关注的是 ,金融投资占据总资产的比重超过30%的约30家银行中,虽然多以中小银行为主,但也有包括邮储银行、农业银行(601288)、招商银行 、光大银行(601818)、兴业银行、浙商银行等这类国有大行和股份行。
其中,有9家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在40%以上 ,且信贷占比低于50%,分别是:杭州银行(600926) 、齐鲁银行、宁波银行(002142)、长沙银行(601577) 、贵阳银行(601997)、重庆银行、南京银行(601009) 、渝农商行、上海银行(601229)。
唯一一家金融投资占比超过信贷资产占比的是杭州银行:一季度末,杭州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据总资产的比重为45.51% ,超过了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比重(43.03%) 。
金融投资收益是上半年收益引擎
拆解今年上市银行一季度营收结构,依靠兑现债券浮盈的投资收益是营收的“拉动项”。
银行买卖债券兑现价差的收益计入投资收益,这一科目在2025年一季度和2024年均得到大幅增长 ,即银行兑现前期老债浮盈,“卖券凑营收 ”的现象。
券商中国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 ,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一半的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幅高达20%~90%。其中,光大银行、郑州银行(002936) 、建设银行(601939)、邮储银行等共计10家银行于一季度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速超过了100% 。
至于卖出老债对营收的支撑还能多久?市场有不同的测算。
中信债券研报认为 ,受一些宏观不确定性影响,银行自营普遍业绩承压,一季度末债市收益率重回下行趋势之际,城、农商行卖出AC(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账户资产兑现浮盈 ,取得收益较2024年一季度增长超出100%。与此同时,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账户的老券也常常被卖出止盈以平滑利润,整体上来看 ,农商行OCI账户剩余老券累计浮盈兑换期限可能在五个季度左右 。
对于中小银行积极购债的热情,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回应了这一问题 ,曹媛媛表示,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银行的参与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此外 ,曹媛媛表示,当债券利率较低、债券价格较高时,银行卖出部分债券能够实现它自己的利润 ,也能够保持银行自身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同时,曹媛媛指出,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 。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央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 ,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央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 ,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