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增本土124例(31省增19例本土8例)
4
2025-08-14
黝黑的皮肤,精干的身板,走起路来脚步生风。尽管从事文化工作多年 ,何文权依旧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见到记者第一件事,他便是从办公桌下拿出一个袋子,里面是各样用剪刀裁剪的报刊资料 ,还有一沓沓打印稿。全都是和叶榭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相关。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千年以来,舞草龙已经成为叶榭地区的民间习俗,并流布与松江的其他地区 ,进而扩散到太湖流域。然而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民间和地域属性,历史上文字稀少,再加之城市生活的兴起,其传承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去年 ,何文权的师傅,舞草龙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费土根去世,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又重了许多 。
图说:何文权(左)向费土根(右)学习编制草龙。
“百姓明星”传承绝技
1988年 ,叶榭镇文艺汇演突发意外临时缺了演员。当时还是小伙的何文权被推上舞台救场,谁料这个“替补队员 ”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 。掌声像浦江潮水般涌来,点燃了他心中的文艺火种。自此 ,他正式加入镇文艺宣传队。每年的纳凉晚会,送戏下乡他都是主力。年复一年,他还成了表演多面手 ,小品 、魔术、草龙滚灯样样行 。后来,因为表现优秀,他进入到镇文体所工作。
2007年 ,因为拍摄非遗宣传片,何文权喜欢上了舞草龙这项技艺。“叶榭草龙的造型和舞姿朴实而有力量,深深吸引了我”,何文权说 ,当时他拜入国家级的舞草龙代表性传承人费土根门下,系统学习舞草龙这门非遗,参与到传承和保护的工作当中 。
草龙不能没有稻草
采访这天 ,何文权带着记者来到了“秘密基地”。在镇文体中心的一角,仓库里满满堆着被水浸泡处理后的稻草。除此之外,还有锣鼓、鱼灯 、老虎钳、柴刀等各色用具 。再往里走 ,几条稻草扎成的长龙被竹竿固定在半空中,姿态矫健。“龙的骨架用竹子,龙角是用葡萄藤做的 ,龙的身体则用丰收的稻草”,一边说着,何文权就随手抄起一旁刚刚做好的龙头 ,手持长杆舞动起来,“牛头象征勤劳善良,虎口象征勇敢坚韧,鹿角象征健康长寿…… ”
图说:一把抄起龙头 ,何文权舞了起来。
记者看到,现场制作好的草龙有大有小,差异甚大 ,这是怎么回事呢?何文权告诉记者传统的草龙分量很重,由于现在许多表演需在室内的舞台上,空间有限 ,因此对草龙大小做了优化 。然而,对待非遗的态度,他却是传统派。一次 ,在草龙训练中,几名队员向他提出,草龙很重 ,稻草也比较容易脱落,何不将草龙换成绸带龙?何文权查阅相关资料,考虑再三还是否定了。他说:“稻草是民间辟邪祈福的吉祥物,若换成绸带 ,就背离了草龙背后的文化含义,传承也就断了 。”
不设龙珠主打求雨
舞草龙的习俗,有着千年的传说。相传唐朝仪凤年间 ,叶榭境内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八仙中的韩湘子,途经叶榭,见乡亲父老跪地长拜、焚香点烛祈求苍天下雨 ,遂逗留云间,吹起神箫,召来东海青龙降了一场大雨。为报答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惠 ,人们便扎起草龙,翩翩起舞 。在历史的长河中,舞草龙的仪式 ,往往与祭祀求雨,庆祝丰收相关。条条草龙见证着江南稻作文化的兴衰流变。
图说:舞草龙活动 。
一般的龙舞有“龙珠 ”引导,而叶榭草龙不设“龙珠”。有人扮演韩湘子以箫引龙。其基本动作与一般龙舞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多了“求雨”“取水 ”两部分 。草龙舞表演风格沉稳 ,身段动作迟缓。“求雨”一段龙身下伏,龙首仰天叩拜,表现老龙向神灵祈祷。“取水”一段则是龙体盘成一盘 ,龙首仰昂摆动,以示正在吸水 。
走街串巷抢救“记忆 ”
每年,春节前后和元宵节 ,还有四季“村晚”,叶榭镇都会举行盛大的舞草龙活动。然而,何文权却依旧焦虑。目前制作草龙 、舞草龙的这项技艺的深度参与者和传承者都年事已高 ,平均下来也过了花甲之年 。为此,何文权一有时间,就走街串巷 ,揣着一台录音机,收集老人们的口述历史。有一次,他在梳理资料时候,遇到一位90岁的老人 ,向他讲述曾经村里舞草龙的记忆。后来,他发现有些细节需要进一步确认,等他再去核实时 ,老人已经离开人世了,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他越来越觉得“非遗需要抢救性保护” 。
图说:叶榭镇非遗竹编传承工作室成员正在制作草龙。
何文权认为,吸引年轻人参与叶榭草龙的传承中来 ,让这项地域文化走出叶榭,走出松江,是破题的关键。近年来 ,在叶榭镇有关部门支持下,舞龙培训、草龙道具制作培训、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动已逐步走向成熟,非遗传习基地、竹编传承工作室 、非遗体验馆等场所成为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目的地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过去 ,舞草龙的活动是人人都要参与的,现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而我的努力,就是要让舞草龙真正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当中。 ”何文权说 。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